近日,外媒的一則報道讓國內陷入了一陣人心惶惶——美國Kneron人工智能公司對外宣稱自己使用3D面具突破了移動支付的人臉識別系統,甚至還表示其突破了某國內火車站的閘機。不過,最終在深圳電視臺的測試結果,以及專家的分析下確認,這則通告不過是缺乏視頻佐證,且存在一定欺騙性意味的公關宣傳罷了。
事實上,盡管高精度面積突破3D人臉識別聽起來合情合理,但是如果沉下心想一下就會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的確從客觀角度來說,僅僅就刷臉支付在人群中的認可情況就兩極分化,不少消費者質疑刷臉支付的安全性,并且拒絕使用這種支付方式。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臉識別就不堪一擊。
首先,包括刷臉支付在內,目前運用人臉識別作為安全認證的領域,運用的不僅僅是影像判斷那么簡單。簡單的來說,人臉識別的技術有很多種,他們的安全性以及運用的領域也不完全相同。像安全度較低的2D人臉識別,基本無法在安全認證領域使用,但是其高速識別、實時捕捉的特點卻讓其成為如今數碼相機必不可少的自動對焦技術之一。而如今用于認證的人臉識別技術,大多數是建立在3D識別上的,僅僅畫面識別一個方面就涉及到了光學傳感器、景深傳感器等多個部件。不僅如此,臉部畫面識別只是這種技術的基礎,實際使用中,還涉及到了很多維度的綜合信息,不夸張的說,用于人臉識別的儀器,可能比我們自己更懂我們的“臉”。
除此之外,人臉識別技術本身也不是一面獨立使用的技術。至少在我國,人臉識別技術是搭配其他安全限制共同使用的。像前文開頭中提到的突破了國內某火車站的安全閘機,從實際情況考慮就缺乏真實性。目前,我國設有人臉識別安全閘機的火車站,進站要求為“人、證、票”三合一,換言之,如果沒有身份證這個重要的“安全鑰匙”,單憑一張“假臉”也是突破不了車站安全閘機的。
[來源:來自網絡]
[作者:不詳]
[日期:19-12-24]
[點擊:]
評論